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时空>>家长学校
千万别把孩子的“心病”问题留给未来
作者:  信息来源:网站运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1-05
“我曾接触过一个学生,整天都在洗手,一下课就找水龙头,性格也很孤僻。经了解,其母是清洁工,孩子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脏,也嫌母亲脏,甚至不吃母亲做的饭菜。这是某些特殊职业受到社会歧视,导致孩子心理畸形的一个典型案例。”贵阳市三十九中政教主任陈云樵老师说。
  出席贵州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的委员们把目光聚焦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上。他们呼吁:“千万别把孩子的‘心病’问题留给未来。”
  一项在对贵阳市千余名中小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高达20.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达3%;在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8.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达3%;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8.1%,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达2%。
  据贵阳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张宇敏介绍,所谓异常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嫉妒心较强、不善与人交往等方面。“不少孩子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觉得没脸见人,经不起挫折。当这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因考试不理想而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甚至与周围的同学产生强烈的敌意,就可能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委谢企云认为,导致中小学生存在外显或内隐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许多学校在考试的压力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持续深入开展。第一是学科化倾向,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局限于讲授概念、理论,学生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抄抄背背,完成作业了事。其次是形式化倾向,不少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健康活动,但由于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和实践知识,实际效果不佳。再次是孤立化倾向,也就是说,只是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其它方面。”
  张宇敏说,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就业压力增大、学历竞争加剧、离婚率上升、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不在学生时期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等他们成人后步入社会,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他们自己也很难适应社会。”陈云樵说,“孩子的‘心病’问题千万不能留到未来再想办法解决。”
  就此问题,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的委员提议,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心理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素质。此外,教育部门应从学科渗透、活动感染、环境熏陶、问题行为疏导四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符合地区特点、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专题网站:
校内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